笑容研究

笑容是牙齒
和嘴唇周圍肌肉共同協作

而產生的表情
在製作假牙的同時
我們必須仔細的研究嘴唇的運動
因為嘴唇就是牙齒的框架

不知道有多少人
因為對於自己的牙齒沒有信心
就算在最高興的時候,也只敢摀嘴笑

能夠有自信的大笑
是自由而幸福的

Smile

Lips, the frame of teeth;
Smile, the facial expression
brought together by teeth and lips.

To make the best dental work,
we carefully study the dynamics of lips.

Many people are embarrassed
with their teeth appearance.
They laugh with hands covering their mouths,
even at the happiest moments.

Freedom is being able to laugh confidently.
In these moments,
we find joy and true happiness.

17世紀的繪畫理論反對畫中人物露出牙齒,認為這有違古典時代所教導的美學原則。
這段期間歐洲繪畫中若有露齒的人物,通常是發瘋、喝醉、粗鄙的下階層平民。
在現實生活中,宮廷裡君臣仕女塗上濃厚白色粉底,加上腮紅,厚重化妝掩蓋住臉色,人人克制不露出表情,以免在鬥爭激烈陰謀重重的宮廷中被人猜中心思。盧梭等18世紀啟蒙運動的哲學家強調情感的自然表達,露齒微笑開始成為巴黎新興資產階級的風尚,牙齒保健用品與維護口腔外觀的牙醫服務成為消費社會的新潮流。

18 世紀歐洲最重要的女畫家布倫夫人(1755-1842),1787 年在羅浮宮沙龍展出露出一排潔白牙齒的自畫像*,引起保守藝評界的嚴厲批評

微笑革命

法國大革命前的御用畫家

在羅浮宮舉辦的藝術雙年展,巴黎沙龍一直以來都是歐洲時尚圈的指標性畫展。
1787年秋天,著名畫家夫人伊麗莎白 -布倫夫人在巴黎沙龍展出一張自畫像,這幅畫開啟了接下來二百年的我們看待人類笑容的轉捩點。

她描繪自己親密地抱著女兒,臉上則是有著令人愉悅的笑容,她的嘴唇露出雪白的牙齒。

今天我們看來,露出潔白牙齒的笑容像這是最平庸和平凡的表情。它從電視廣告和競選海報中處處可見。然而笑容從1787年這樣衣服畫得到的評論卻是這樣的:〝任何一個的藝術家,鑑賞家和高品味的人都一致譴責〞,記者指出,“尤其是毫無前例可循地,是布倫夫人笑的時候露出了她的牙齒。”

17世紀的繪畫理論反對畫中人物露出牙齒,認為這有違古典時代所教導的美學原則:合宜(decorum)。這段期間歐洲繪畫中若有露齒的人物,通常是發瘋、喝醉、粗鄙的下階層平民。在現實生活中,宮廷裡君臣仕女塗上濃厚白色粉底,加上腮紅,厚重化妝掩蓋住臉色,人人克制不露出表情,以免在鬥爭激烈陰謀重重的宮廷中被人猜中心思。

盧梭等18紀啟蒙運動的哲學家強調情感的自然表達,露齒微笑開始成為巴黎新興資產階級的風尚,牙齒保健用品與維護口腔外觀的牙醫服務成為消費社會的新潮流。

很難想像幾個世紀以來的人們,都愁眉苦臉地過了一輩子。但是這一場笑容的革命牙醫確實居功厥偉。

法國,尤其巴黎,是當時世界牙醫學的樞鈕。所以前面說到引起爭議的畫家布倫夫人,她的閨蜜瑪麗安東尼,為了能夠順利地嫁入法國皇室,這位來自奧地利的寶貝公主還被來自法國的牙醫Pierre Laveran 做了矯正治療*。後來她順利了嫁入了皇室,卻被送上大革命的斷頭台,令人不勝唏噓。

從1779年到1800年,布倫夫人總共為他的閨蜜瑪麗畫了30幅畫作(包括一幅1800年,瑪麗死後的畫像),沒有一幅畫中的瑪麗露齒而笑。究竟這是反映了皇室的威嚴,還是時代的枷鎖?

這是布倫夫人為瑪莉做的最後一幅畫公開畫,最後一次的公關活動,試圖輓回她的名聲,此後的七年她的名聲每況愈下。

笑容的研究

啟蒙運動 使用電流來產生表情

自從啟蒙運動解放了人們的微笑肌肉之後,對於如何笑,為什麼人類會笑的研究就層出不窮。除了牙醫學的發展,使得人們能夠更開心的笑,另外就是照相技術的發明。

早期攝影技術剛發明的時候曝光時間非常長,甚至要15分鐘才能拍攝一張照片,所以要保持15分鐘以上的笑容的確非常困難,因此早期的照片中,大家似乎都還是保持者嚴肅的表情,馬克吐溫就表示,「照片是最重要的紀錄,然而把一張傻笑的照片永遠流傳下來卻是一件愚蠢的事。」

然而隨著閃光燈的發明,以及相機技術的進步越來越多的攝影師能夠捕捉到人們美麗的笑容。

舉例來說,這張咬者緞帶的女孩(Oscar Reijlander, Girl Chewing on her Pinafore 1871)
曝光的時間縮短到1分鐘以內,非常生動地捕捉了女孩俏皮的表情。

像這樣的照片被集結在達爾文(Charles Darwin)1872年的著作《人與動物的情感表達》(The Expression of the Emotions in Man and Animals)中。Reijlander馬上被達爾文招募,利用各種實驗、問卷、以及照相技術,來研究人類的表情,可謂當時的創舉。

達爾文指出動物也有表情,它們產生表情不是為了好玩,而是為了適應環境;而人類表情正是由動物表情進化而來的。動物遇到敵害時,會露出尖牙,顯得威風凜凜。敵人見狀便不敢上前。有時動物在白天撕打起來,因為陽光耀眼,就皺起眉頭來擋住點陽光,以便看清對方的一舉一動。所以人類發怒時,也會咬牙切齒,橫眉豎目,這是從動物進化而來的。正因如此,人類表情才有這麽驚人的一致性。

圖:達爾文達爾文登上浮華世界雜誌1871年的頭版,這時他已經在構想《人與動物的情感表達》

書中提到六種基本情緒:
快樂(happiness)、驚訝(surprise)、恐懼(fear)、厭惡(disgust)、憤怒(anger)和悲傷(sadness)。
達爾文認為,如果表情語言只是文化的特徵,透過模仿而代代相傳,那麼現今表情表達的意思會和原先分歧;一則微笑可能對部分人們來說表示開心,對另一群人則可能表示厭惡。然而,他走遍全世界,藉著不同表情的照片測試後,卻沒有發現對表情解讀的差異。因此,達爾文認為全人類的共同祖先使用同一套表情語言,就像遺傳的一部分;微笑和皺眉源自生物性,而非文化。

在這本書的導言中,達爾文說到他非常感激一位法國的解剖學家,杜鄕(Duchenne de Bologne,他「使用電流來研究臉部肌肉的運動,沒有人比他更仔細的研究每一條肌肉分別的運動,以及這些運動在臉部所製造出來的表情。更重要的是,他分析了哪些表情是受到意志控制,哪些不是。」

「觀察自主以及非自主(由電流刺激顴大肌而產生)的笑容,」杜鄉寫到:「自主的,真心的笑容,是由顴大肌和眼輪匝肌共同收縮而完成的,前者服從自由意志,然而後者(眼睛周圍的肌肉)卻不受我們的意志控制。只有在靈魂感受到真心的愉悅時,它們才會作用。佯裝高興、假笑,並無法讓人真的眉開眼笑。正是因為如此,利用仔細觀察,你可以揭穿一些不真心的朋友。)
~人類表情的作用機轉。Mecanisme de la physionomie Humaine 1862

圖:杜鄉和他著名的受試者“老人”

除了杜鄉藉由電流實驗所產生的各種表情照片資料,達爾文也和魏克菲爾德瘋人院(Wakefield Lunatic Asylum)的院長布朗博士(James Crichton Browne)密集的通信,想要更進一步的了解靈魂與表情之間的關聯。

在情感表達一書中的第八章描述笑容時,達爾文寫到:
布朗博士告訴我,他仔細的觀察,因「瘋狂而造成的全面癱瘓」的患者身上,似乎總是能觀察到不同程度的樂觀:對於財富,身分地位和階級的幻想所產生的瘋狂愉悅感,在早發的階段,總是能看到嘴角和眼睛周圍肌肉的顫動。經常性的下眼瞼和顴大肌振顫,以及接下來的瘋狂大笑,似乎是這些患者的共同特徵。」

圖:第33和第39張照片,即使使用電擊眼睛周圍的肌肉,老人依然無法表現出真心的笑容。
人類表情的作用機轉 Mecanisme de la physionomie Humaine 1862

接下來他更詳細的解說了杜鄉醫師的發現,那一位著名的「老人」「⋯⋯杜鄉給我一塊很大的照片,照片中的老人,顏面部沒有知覺,所以可以很方便電極的置入來進行研究,在這張照片中老人的顴大肌被強力的電流刺激而收縮,造成了非常不自然的笑容。我把這張照片展示給來我家作客的24位客人,問他們這個表情的意思是什麼?

「猙獰的笑容」、「假笑」甚至有其中三位客人不能理解這個表情的意思。」達爾文繼續地說道「杜鄉認為這種假笑的原因歸咎於眼睛周圍的肌肉沒有參與,但是我覺得不只如此。可以仔細觀察這張照片當中除了笑容之外,受試者也有強烈的皺眉,我認為這才是使人感到不能理解表情的原因。」

解剖學

參考文章:中華贗復會訊25-3專題討論-朱育正

訓練肌肉讓自己更開心

我們就先看一下這些電流刺激所產生的表情,以及他們的解剖構造。笑容的產生使用許多不同的臉部肌肉。表情肌為扁薄的皮肌,位置淺表,大多起自顱骨的不同部位,止於面部皮膚,主要分布於面部孔裂周圍,如眼裂、口裂和鼻孔周圍,可分為環形肌和輻射肌兩種,有閉合或開大上述孔裂的作用;同時,牽動面部皮膚,顯示喜怒哀樂等各種表情。人類表情肌較其他動物發達,這與人類大腦皮質的高度發展、思維和語言活動有關,人耳周圍肌已明顯退化。

其中和笑容有關的,就是在嘴巴周圍的肌肉。

如果將嘴巴視為一個開口,那麼環繞這個開口的口輪匝肌就是將將開口緊閉,與笑容無關。持續而呈現輻射狀連接嘴巴和四周骨骼或者筋膜的肌肉就是開口肌。

和笑容有關的包括了:

提上唇肌

提上唇肌位於提口角肌的內側。如果兩邊的提上唇肌一起收縮,會上提上嘴唇並使上唇突出,這個表情和你在找塞牙縫的菜渣時一樣。單邊的提上唇肌輕微屈曲時,會產生貓王的翹嘴唇;如果單邊的提上唇肌用力收縮,就會露出犬齒,看起來就是一副瞧不起人的模樣。

提口角肌

提口角肌這個短短的肌肉能夠上拉嘴角,其位置就在提上唇肌的外側。兩邊的提口角肌都收縮時,能輔助微笑的動作。當單邊的提口角肌稍微收縮時,會使一邊的嘴角上揚,給人有自信的感覺。然而如果太用力上提嘴角,那就不是自信的表情,反而會變成做作的笑容了。

笑肌

雖然笑肌在拉丁文中是「笑」的意思,但這個肌肉在收縮時,可能和笑沒有什麼關聯。
笑肌橫向跨越在臉頰上,其位置比頰肌淺。

笑肌會把嘴角往外側拉,形成一個看起來不太誠懇的微笑。當某個人聽到不好笑的笑話時,他的臉上可能就會出現這種笑容。

顴大肌

兩邊的顴大肌一起收縮時,會把嘴角往上、往外拉,讓上排牙齒明顯地展露出來。這個肌肉通常和歡欣、愉悅以及笑容有關。
當顴大肌和讓眼睛瞇起來的眼輪匝肌一起運作時,這兩個肌肉就會產生一個真正愉快的笑容。

然而,如果沒有眼輪匝肌的共同合作,顴大肌自己的「笑容」看起來就會很虛假。(這就是Duchenne的實驗)

顴小肌

顴小肌位在顴大肌的內側,這個肌肉會上提上嘴唇,並使上唇凸起。
這些動作會加深法令紋,同時讓臉頰鼓起。在不同情況下,這個肌肉可以做出包括微笑或是扮鬼臉等表情。

以上這些肌肉共同構成了口角的上升肌群,當上升肌收縮導致上嘴唇往上直到被鼻唇溝的臉頰脂肪阻擋,並未使用到眼輪札肌,則稱之為笑容的第一階段。進入笑容的第二階段時,上唇更加往上,連同法令紋一併向上。

此動作有許多肌群參與,包含上唇提肌(levator labii superioris)、顴大肌 (zygomaticus major)、頰肌上纖維( superior fibres of the buccinators muscle)...等等。而使用眼輪札肌時,也協助上唇上升時抵抗鼻唇溝,做出在自發性笑容時瞇眼的特徵。

笑容的分類

杜式笑容與汎美式笑容

猶如前述的法國神經學家Duchenne藉由電刺激臉部肌肉發現笑容可分為兩種,一種是發自內心真誠的笑(杜式笑容,Duchenne smile),這種發自內心所表現出來的笑容,第二種是禮貌性微笑(汎美式笑容,Pan American Smile; Pan-Am smile; Botox smile),此笑容僅活化牽動嘴角的微笑肌肉,與發自內心的笑容相比較這樣的情緒表情,沒有讓人感覺有高興的情緒。

刻意的笑容,指的是自主性,可以控制的笑容,與情緒較無關連。例如:拍照時刻意做出的笑容,這也可以稱作是一種“模擬”的笑容,英國詩人Thomas Gray(1716-71)則稱之為“社交笑容”;另一種則是常與快樂情緒相關的自發的笑容。此種笑容有較大臉部運動參與,包含瞇眼(所以稱之為“眼睛也在笑”),鼻翼擴張及嘴唇最大的上揚。這又叫做“真實”的笑容。

社交笑容

真實笑容

此兩種不同的笑容,最大的區別在於眼部肌肉(眼輪札肌,Obicularis oculi)的參與。

法國神經生理學先驅 Guillaume-Benjamin-Amand Duchenne de Boulogne (1806-75) 提出可將模擬笑容與享受的笑容做區分的實例。
例如:當媽媽靠近時,5個月大的嬰孩露出眼部肌肉笑容,而當陌生人接近時則露出不含眼部肌肉的笑容。
又,當大人表現出自發笑容時,有真正享受的腦部活動模式發生。

笑容設計

牙醫學的關連性

早期的牙科治療,由於只限於拔牙,所以大多數的假牙設計也局限於全口的活動假牙。而在活動假牙的排牙設計上,美學設計不外乎就延續了18世紀以來的Campers line 等等顱像學和比較解剖學的知識,對於在說話以及微笑時牙齒所呈現的動態,幾乎沒有人進一步研究。

筆者在1938年的美國牙醫學會期刊和牙科小宇宙找到了一片很有趣的文章:分析全口假牙製作的藝術考量 (AN ANALYSIS OF ART FACTORS IN FULL DENTURE CONSTRUCTION ByVictor H.Sears,(JOURNAL of the AMERICAN DENTAL ASSOCIATION and THE DENTAL COSMOS*Vol. 25, No. i JANUARY 1938 **Vol. 80, No. 1)

在這一篇可謂穿越時空的文章中,作者首先就說到排牙的基本原則應該以臉型為基礎臉型
排牙的時候首先考量到病人的臉是非常合理的,因為當牙齒咬合高度過高,或過低,上下顎之間的距離變得太近或者太遠都不好看。每一個人的臉型都不同,尤其下臉部的長度,是取決於患者的遺傳,或者肌肉的使用情況,並不是由希臘雕像中所定的比例 或者統計的數字就可以決定的。這一點很重要,因為從藝術的觀點來看我們並不受限於上下顎之間固定的角度,在一個合理的範圍內,咬合高度提高或者降低一些,仍然可以得到令人滿意的美學效果……如果從美觀的考量,我們經常需要增加咬合高度,因為牙齒的缺損造成下臉部塌陷,會造成彼此以及口腔周圍的皺紋加深。下巴和鼻子之間的距離靠近,使得臉部皺成成一團,並且使得法令紋加深。上嘴唇的中央部分被往鼻子的方向擠壓,造成口角看起來下垂。

在1938年能夠寫出這樣的見解,真是太神奇了!

在接下來作者又寫到有關於牙齒的排列以及嘴唇形狀:
因為原文寫得太好了,以下直接引用,翻譯的部分僅供參考。

Granting that the artificial gums are to be made of a pink translucent material which can be made to simulate the natural gums in appearance, and the tooth height is to be computed as extending from the incisal edge to the gum line, the following considerations should be weighed:
假如假牙齦是由粉紅半透明的材料所製作,來模仿自然牙齦的樣子,而牙齒的長度在視覺上切端延伸到牙齦的位置,那麼我們在排牙的時候,應該要考慮以下幾點:

1) position of the incisal edges; 2) high lip line of the upper denture and low lip line of the lower denture; 3) facial length; 4) degree of wear indicated according to the age of the patient, and 5) the width-height proportion. Let us consider these more closely.
1.牙齒切端的位置
2.牙齦線的高點以及低點
3.臉型
4.牙齒的磨耗程度
5.長寬比

我們再仔細的看下去:

1) Position of Incisal Edges.— Perhaps, for the average case, the incisal edges of the upper teeth can be safely set at the height of the lip line when the face is in repose but deviations are indicated. When such deviations are made, lowering the upper incisal edge calls for the selection of upper teeth having greater length, and vice versa. Th e same principle holds true with the lower teeth: raising the in cisal edge lengthens the required vertical dimension of the teeth, whereas lowering shortens it. Excessive mobility of the lips during speech calls for higher upper incisal edges or more depressed lower incisal edges, or both.

一般來說,上排前牙的切端可以排到和放鬆上唇等高。但是也有可能有例外,如果要增加上排前牙的長度,就必須要選擇比較長的牙齒,同樣的情形也會發生在下顎,如果下顎前牙需要加長,則必須要增加垂直高度(VD)。
如果說話的時候嘴唇動的太厲害,這個需要上排前牙排的短一點,或者將下排前牙的切端降低。

2. High and Low Lip Lines.— In a similar way, increased distance between the rest lip line and the high lip line calls for longer upper teeth, just as increased distance between the rest lip line and the low lip line calls for longer lower teeth. The high lip line is determined ordinarily by the patient’s smile, and the low lip line by the drop of the lower lip in speech; but sometimes when the lips are exceptionally mobile in speaking, both the high and the low lip lines are located while the patient speaks.

上嘴唇及下嘴唇的位置:
放鬆唇位和上唇的最高點如果距離比較遠的話,則需要選擇比較長的上排牙齒。同樣的道理也可以應用在下顎,放鬆唇位和下唇線之間的距離較遠,則需要選擇較長的下排牙齒。上唇線取決於病人笑的時候,下唇線則取決於病人說話的時候。

一直到了1958年Frush和Frisher等人才提出了在排列全口假牙時必須考慮到患者說話以及微笑是動態的表情。在the dynesthetic interpretation of the dentogenic concept一文中,Frush和Frisher明確的指出了前牙垂直排列的兩個要點:說話線Speaking Line 以及 微笑線Smiling Line

1. Speaking Line

使用正中門牙切端與唇線在休息位置之間的關係作為垂直測量的基準,其測量值如上圖。

The speaking line is the incisal length or the vertical composition of the an- terior teeth (Fig. 13). It is spoken of as the speaking line because the final evaluation of the incisal length is made when the patient is speaking. When the patient is speaking seriously, we should see the tip of the lateral incisor. A guide to vertical composition using the incisal edges of the central incisors in their relationship to the lip line, at rest, as a measure is as follows:

說話線可以決定前牙的切端長度,是前牙拍牙的第一要點。 之所以稱為說話線,是因為我們在患者說話時進行切端長度的最後確認。當患者很認真地說話時,我們應注意側門牙的切端。

2. Smiling Line

圖:”患者在嚴肅地說話時我們應該要能夠看到側門牙的切端“

The smiling line is a curve whose path follows the incisal edges of the central incisors up and back to the incisal edges of the lateral incisors and, thence, to the tips of the cuspids (Fig. 14,A). Its arc is determined by the age of the patient and decreases as the patient gets older (Fig. 14,B). The smiling line is a secondary vertical composition of the individual six anterior teeth and is subject to the inter- incisal distance

微笑線為ㄧ曲線從正中門牙切端向上向後延伸到側門牙切端再到犬齒的尖端。其弧度由患者的年齡決定,年紀越大則弧度越小。微笑線是六顆前牙的第二個垂直向的考量,且取決於切端間的距離(指的是門牙與側門牙之間的長度差)。

這就是最早提到微笑曲線(smiling line)的紀錄,他是一種排牙的方法,能夠讓患者在裝置全口假牙之後,牙齒呈現一個向下凸出的曲線。
儘管這篇文章一再地被引用但其實“上排前牙切緣的幅徑,大致與下嘴唇的上緣平行。”這個概念並沒有被提起。

圖:年輕的牙齒切端的連線呈現銳利的圓弧型,老人的牙齒則呈現較為平緩的曲線。

一直到了Tjan 1984年在Some esthetic factors in a smile 這篇文章中提到:
我們的統計上發現,一個平均的笑容會展現出上排門牙全部的長度,上排前牙切緣的幅徑,大致與下嘴唇的上緣平行,並且上牌前牙的切斷輕輕的碰觸下嘴唇的內面(light contact)。

以下是我們研究的統計數字:
1. 上排牙齒切緣弧線和下嘴唇平行,84.8%
2. 切端呈現直線 13.8%
3. 呈現反笑線 1.32%
4. 男性與女性的差別不大
5. 上排牙齒切緣和下嘴唇之間的關係:

Findings show that an average smile exhibits approximately the full length of the maxillary anterior teeth, has the incisal curve of the teeth parallel to the inner curvature of the lower lip, has the incisal curve of the maxillary anterior teeth touching slightly or miss- ing slightly the lower lip, and displays the six upper anterior teeth and premolars.

他認為現代口腔臨床醫學已經不能再僅僅滿足於如何恢復口腔的功能,而是應該將患者對美觀方面的要求納入考慮,為此就必須將關注點轉移到微笑上來。

通過軟體將患者的面部和口內照片、口內組織掃描、石膏模型的口外掃描等信息進行疊合,使得患者能夠更加清晰直觀地認識到牙齒、牙眼、唇型等的相對關係,並通過網絡與相關專家進行交流,使整個治療計劃對患者可視化。由於在該類設計軟件的協助下,於治療開始之前就加入了患者的意見,從而可以提高患者對最終美學修復效果的滿意程度。

數位微笑設計

目標先決的治療模式

【數位微笑設計技術】
數位微笑設計是DSD最新的美學修復設計方式。基於美容牙科學的基本原理,對患者的面部和口內照片進行美學分析和設計,並對治療結果進行可量化數字模擬,以獲得直觀的數字化模擬最終修復效果。

DSD設定的效果不僅可以作為醫患溝通和促進治療的工具,還可以作為不同學科臨床醫師之間溝通的手段,並能有效指導技師進行診斷蠟型及最終修復體的製作。DSD最大的優點是直觀、無創、可逆、且操作流程簡單。

【診斷蠟型及其延伸技術】
DSD設計和模擬之後,如果醫-患、醫-醫和醫-技達成一致,就可以進行美學修復之前的多學科協同治療創造最佳美學修復所需的口腔條件。但在進行有創、不可逆的實際修復治療開始之前,一般應從診斷蠟型開始進行模型分析設計,然後根據蠟型製作導模或導板,利用導模及美學樹脂材料進行口內實體模擬,展示並評論美學修復效果。在DSD出現之前,診斷蠟型是普遍應用且非常有效的美學修復設計工具,DSD出現之後也可以視為數位技術的進一步延伸。

以下就我們的兩個案例來解釋微笑設計如何進行的:

微笑設計 - 咬合平面改正

患者因先天的骨姓三級咬合(Skeletal class III)而形成下顎門齒前突以及水平覆蓋度不足。正面笑容觀可以看到患者上顎門齒暴露不足以及反微笑曲線的情形(1,2)。使用矯正將下顎前牙下壓以及後退,增加水平覆蓋(3,4),並且使用第二副臨時假牙來測試上顎前牙切端位置(5)

切端位置決定後(6),採用黃金比例以及牙齒最佳長寬比來設計牙齦位置(7)。使用導引板來進行牙齦手術(8)。術後製作第三副臨時假牙(9),等待牙齦癒合後,使用全瓷冠復形(10),患者展現自信笑容(11)。

微笑設計 - 咬合墊高

患者長期磨牙,導致前牙嚴重磨損,右上犬齒也因為過大的咬合力而產生嚴重的牙齦萎縮(1)。
我們首先進行牙齦萎縮的治療,使用補牙齦手術加上自體牙齦移植,改正右上犬齒以及小臼齒的牙齦缺陷(2,3)。取模型後,在咬合器上面進行蠟形製作,模擬下顎運動,達成側方運動時前牙導引等等的設定(4,5,6)。

根據完成的蠟形, 製作樹脂補牙定位板(7,8),並將設計的位置轉移到口內,製作暫時復型物(9,10,11)。最終以天野齒全瓷貼片復型,於口內環境融為一體(12)。